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中国十七冶设计研究院开展景观绿化设计专题
- 校园绿化景观设计方案完美体育范例6篇
- 科技赋能“花木经济” 专家学者论道产业发
- 365wm体育与美国注册景观师吴雨桐谈谈
- 苗木通-苗木一点通买卖更轻松。园林花卉买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邮箱:admin@xpdjnkj.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行业资讯
校园绿化景观设计方案完美体育范例6篇
-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2024-10-11 20:35:14
- 点击:
完美体育·WM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绿化景观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园林规划设计应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态、科技、景观等创作手法,园林规划设计既要充分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创作基础坐落在历史的、文化的、传统的、人文的基座上,否则就不可能成功。在园林规划设计上既要结合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还要以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进行创造设计,以促进既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又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园林规划设计。
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必须把握住相对稳定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并能接受前卫的设计元素,如新理念、新材料、新手法,始终站在时展的前端。对一个好的园林景观设计,其形式新颖性很重要,如果没有对未来发展的展现,很难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佳品。
意境美是园林规划设计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通过这种意境美的创造,以空间、文化、寓意所传递出的信息,是现代规划设计中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以设计出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理念就是人性化设计理念。当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时,则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以人为中心,把行为艺术、心理学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延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
尊重自然发展和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生态原则要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地融为一体的园林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物种多样性、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相得益彰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植物种群相互协调,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形成一种和谐有序、互惠互利的关系,由低等植物、草本、灌木、乔木、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综合而组成的人工植物群落,形成了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发挥了吸碳制氧、调节温湿度、除尘消噪、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2.2.1园林规划设计应考虑绿化的功能。不论是公园绿化、校园环境、厂区绿化,还是住宅小区、城市街道绿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应合理选用、科学配置绿植材料。
2.2.2提高园林绿化的艺术品味。通过点线面的合理运用及不同植物材料的四季特色的变化,使园林绿化巧夺天工,再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似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有较高的艺术品味。
2.2.3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如何将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紧密联系起来,是设计人造景观应注重的事项。历史文化内涵的合理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边环境或其他方面有机协调,以迎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被人们自然接受。
2.2.4认真计算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绿化设计中的人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立体绿量、植物多层次配植、水土保持、有害气体、灰尘有效吸收量及生态效益等绿化指标需分短、中、长期认真计算。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绿植是单选草坪还是乔、灌木与草坪相结合,使树林与草坪合理配植、相得益彰。
2.2.5树种选择的论证。不同植物配植在一起应考虑相互间的影响能力、生长速度、阴阳性,观叶、枝、花、果、树形树态的层次感,病虫害的交叉性,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旱耐湿性等都是树种选配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对于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随着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相关文件的出台,大学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教育,入学人数激增。原来的校园不能负荷教学压力,不得不另寻场地新建校园。新校区建设中怎样合理的把景观设计和学校办学特色完美地结合起来十分重要。高校是一个特殊的单位,高校校园景观的设计和建设应区别于城市建筑景观,应担负起积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取向的重任,有人将其称之为隐性课程,这种隐性课程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通过解读校园景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1]。
20世纪末以浙江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为代表,开创了我国新校区建设的建设热潮,经近10年的发展,虽然新校区建设方面积累有一定的经验,但是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特点,不可照搬照抄。所谓新校区,“新”首先指相对于老校区而言,新校园,新地点,新环境;其次是建设的新,即新校区建设要富有创造性,没有固定的格式可套,要创造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如何对校园空间环境进行深化、细化和调整,对校园独特文化和地域性特征价值的发掘和积累,营造绿色校园,如何在新老校园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形成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展现校园典雅、简朴的品质,同时,也要表现新校区景观建设的时代精神,就要求在设计创意上不断尝试新思路、新手法,力求塑造21世纪中国大学校园的新形象。[2]
因此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思想应从场地选址、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等过程都要有所体现,从校园的生态、历史、人文方面满足师生们的需求。新校区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校园景观设计时要遵循的整体性、舒适性、生态性、人文性原则[3]。总体构思上应着重突出校园特色文化。努力挖掘校园文化特色,注重地域文化与时代的融合,地域性是大学校园景观形成的自然基础;突出以植物衬景,形成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特色景观,努力做到景观与建筑的协调一致。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浦口新校区位于顶山镇,西北为浦珠大道,东南临中心大道,西南有纬三路过江通道等城市快捷交通,东北与浦津铁路正线紧邻。整个校区南望长江,北观老山。新校区占地65.42hm2,坐落在长江河漫滩上,地势平坦、开阔。用地现状为基本农田及农村居民点,还有大量鱼塘、藕塘、果林地等,自然环境较好,无工业及居民生活污染。
以学院的专业性质和办学历史为出发点,结合建筑功能同时统筹考虑新校区整体建筑的形体颜色,用经过反复筛选的乔木、灌木、草坪及精心设计的硬质景观、铺地和特意斟酌的水系统,创造出与建筑物相得益彰且亲切宜人的室外空间场所,为学校师生提供一个素雅、静谧的学习环境。[4]整个校区文化景观的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后续文化景观留有创作空间。
学院新校区景观方案设计的目标在于寻求既满足校园环境在精神功能方面的要求,又能满足校园环境景观在生活功能方面的要求,即达到校园整体环境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两方面的理想平衡状态,既能体现“以人为本、崇尚科技与创新和与中国铁路同行”的办学理念,又能体现“根基在行业、特色在铁路、质量是生命、创新是动力”的办学思路,因此设计理念主要考虑学院的专业性质和办学历史,校园景观在学府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必须考虑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精神精髓所在,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的审美品位,同时应注意景观本质(主要指硬质景观)和周围建筑形态的和谐性。
共分为7个区,包括教学区、运动区、行政区、实训区、食宿区、休闲区、公园区。
以乡土树种为主,在树种选择和种植方式上采用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搭配少量观花的树种和灌木以突出春秋两季的景观,乔木采用规则与自然式种植相结合的方式,灌木采用同种植物成片的种植方式[4]。从新校区往入口处景观大道以银杏为主,教学楼两侧用香樟、银杏。其间点缀白玉兰、碧桃、海棠及迎春花等,以营造春秋植物景观的变化。教学区及其他小区域如落水庭院,则以梅花为主,莲池边缘以荷花为主,以活跃区域气氛。学院主干道绿化树种以法国梧桐为主,因其速生、遮荫效果好、价格经济。松涛园以南京市树雪松为主,配合起伏的地形,起到将教学区和运动区隔离的效果。
根据校园道路设计标高和建筑设计标高确定景观设计场地的标高。原地形基本为平地,由于绿地面积很大,为增加景观的趣味性种植和种植的层次感,对竖向做微地形的塑造,在高处控制在8m。
(1)詹天佑塑像。为了传承百年津浦的熙熙脉络,追朔铁路文化的历史印迹,以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塑像为景观轴线出发点,旨在点明学院专业属性和重材施教的学术氛围。同时也与本部校内的景观相呼应。
(2)龙之跃。顺水南下,承百年津浦之脉络,其时代飞跃之历程,为体现历史的飞跃与转折,龙之跃景点,如图1。以古代计时量具“铜壶滴酒”龙之跃为原型,复合以“鲤鱼跳龙门”的飞跃意象,象征学校跨越式的发展机遇,同时与我国的轨道交通飞跃发展的历程相一致,腾空跃起的水花,象征莘莘学子惜时如金、活力四射、力争上游的进取心。
(3)驿之林与九宫图。中央景区从平面上看是以九宫为基础,与我国的传统百结扣图形相结合,借喻我国铁路网四通八达的发展目标。百结扣,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又使纵横交错的铁路特性得到诠释。从立面上看,秉承我校“以人为本、崇尚科技与创新和与中国铁路同行”的办学理念,驿之林,用首尾相接的铁路专属符号钢轨为介质,用提炼的写意树形,用不同的3个立体结构形式代表3个时空空间,材质采用微晶石、不锈钢,联系3个空间的线形造型,寓意着轨道交通的特征,紧紧将过去、现在、将来联系在一起。基座与水系相连,动静结合,整个主体体现承上启下、生机勃勃的美好愿望(图2)。
(4)校训石。止水澄波,景观轴线的终结点也是起始点――校训石,以驿之林景观为背景,以文字实体载体,石周围两侧刻以涌动的浪花,寓意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潮流,积极体现“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开放办校和特色扬校”的发展战略。
(5)荷之苑、莲池、梅俏园。为营造特定的校园文化氛围,根据特定的空间设计不同的景观小品,用梅、荷、松、桂等植物配置把个性化元素不同层面的体现出来。同时荷之苑和莲池还有调蓄水的作用,供给景观补水。
景观轴线陪衬的绿化,由富于变化的绿篱组成,林荫路穿插其中,炎炎夏日遮挡阳光,同时调节局部气候,既满足功能需要,又保证景观轴线的视野开敞。景观轴线两翼,下沉广场的绿化,通过绿地和广场之间的自然过渡实现空间转换,同时为学生课间休息、集散活动的主要空间,绿植以营造亲切的田园风格为基调,使整体环境活泼而富于生气。新校区各景观工程既可独立成体,又可连成一片,既注重生态环境,又能形成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5]。环形主干道及放射形支路与广场、节点的联系体现了粗犷动态之美;院落、水榭、绿化、小品体现了娴静阴柔之美。动与静逐层过渡,引人入胜。
新校区地域广,没有基础景观的制约,在设计方面如何既体现老校区的特色,又考虑到新校区景观的继承,既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又不能一味的追求创新。重建不是指翻版,而是用新的理念来设计校园景观,延续校园的历史与文脉。一般可从校园的历史沿革中挖掘历史文脉中有特色的符号,作为设计元素,投入到新校区的环境设计中来,创造有本校园历史特点的景观,尊重校园成长周期所具有的特性。
新校区建设一般采用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道路、市政设施施工-景观规划设计的模式,结果容易造成原始生态的破坏,本文倡导新校区景观规划从城市规划开始着手,最佳效果是景观设计同时应该考虑到原始地被、地貌的保护和利用,园林小品铺装或者水榭亭台的布置,应根据自然条件为主体原则,依地势傍景观,达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融的意境。
个性化的文化元素是校园景观文化性区别于其它场所景观的标志之一。新校区特色应通过与学校文化、历史相关的景观小品得以实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人化”的心理将很多植物赋予了人性化特征[6]。美誉为“花中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和十大名花“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荷等植物,体现致人胸襟风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性,富有教育意义。利用这些常见植物配置景观,来潜移默化的创造无声的校园文化。
整体规划首先强调布局科学合理,分区清晰明确,功能齐全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土地合理利用和校园功能科学定位就是最大的节约。合理布局,减少资源空间的浪费,节约资源,建设精品工程,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在设计中尽可能的使用新材料、新能源,设计方案要通过不断的论证,确保最优的设计方案,避免二次设计或者工程变更造成的投资增加或者工期的延误。
新校区建筑具有群体化的特点,要求每个景点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群体、形体与颜色,统筹兼顾绿地、水系、景观与建筑群体的围合界面,特别是建筑组团内的空间,要营造小巧精致,与各空间相互交融;建筑组团之间的空间,以各建筑组团为依托,形成各组团的环境景观中心。在空间上,针对主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运动区使用广场、庭院、道路等要素的使用特点进行渗透、联系。
景观从城市规划开始着手设计,追求完美,追求看得见的风景,但是和谐的景观建设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大树大草坪效果固然很好,但材料和养护费用较高,特别是新校区工程建设比较集中,自筹资金,资金利用相对紧张,为科学地掌握工程造价,打造亮点工程时,就要求在景观设计上预留一定的成长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秦文军.浅谈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中的人文关怀[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7(9):17~18.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这些自然界生物的能源反过来影响自然的生态,从而影响了校园景观条件,如选择、活力、植被外观、户外场地的使用、建筑物选址和用以缓解恶劣气候的绿色植被。从宏观上看,气候因素在校园规划和构建景观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考虑到。风景如画的大空间和小地区,以及由植物确立和强化的地域感,从最广义上讲,景观本身就是由气候决定的设计成果。
恶劣气候也许是一个限定因素,但不是景观设计的阻碍。例如我国北方大学可以考虑冬季和夏季的温差,可以在植物园中加入具有吸引力的冬季景观;中南财经大学设计的户外游廊以及供人们休息和聊天用的草坪将宜人的气候作为了一个设计因素。
气候影响植被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精明的设计者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形成独特、适宜的景观效果。景观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但却不是无限的。气候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不按自然环境选择植物,通常没有好结果。大体上讲,将与气候相关的园艺学原理应用于校园景观设计时,通常需要运用常识性的知识。因此,没有一个设计者建议把棕榈树种植在黑龙江省地域的车行道旁。
植物散发魅力,舒缓的激活了人们的思维,这是在工作时间无法做到的。大多数人都同意“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与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如同健康科学一样具有疗效,如同艺术一样激发灵感。如果恰当的选择树木,校园路线就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密植的树木,可以形成屏障降低噪声。
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设计者在选择树的种类时,一定会权衡再三,以期达到最佳美学效果,树木可以按其高度、形状、木质、颜色、果实和花来选择栽种,或者视地形、季节变化、树的寿命及保养的难易程度来安排。在生态方面,所有的树木选择都要考虑到要与土壤条件和气候相适应,至于外在形式,现代建筑物的线条“主要是水平的,且无法装饰点缀”,这样的建筑如果配以“盘旋生长的树,如果经树木种植在建筑物周围,那么其设计效果最佳”。
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校园为求短期效应,经常将小树拥挤的种植在一起,当它们生长时,就会争夺土壤、阳光和空气。树木发生倾斜,进而达不到原有设计的对称性。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分布不均,加速植物枯萎,加重植物病害,由此导致的缺陷是无法用新树木代替的。所以景观树在开始种植时不能急功近利,长期保留的树木需要精心养护,绿化管理预算中应该预留充足的养护费用。
环境适宜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例如,过度依赖于单一树种就想设计出引人注目、别具特色的景观几乎是不可能的。某些树木受到疾病的侵害、发育不健全,挽救起来耗费资金,且从视觉上令人不舒服,这就给校园风景留下了缺憾。设计中的这种弊端,我们有必要反复告诫。
同样,设计草坪也要考虑生态问题。在人们的脑海中,草坪就是校园的特征。无论草坪是否适合在缺水的地区生长,也无论学校能否担负施肥和除草机的费用消耗,例如,如果在兰州大学应用大量的观赏草坪的话,那么灌溉费用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缺陷能激发解决办法的产生。现在人们重新对选择其他植被产生兴趣,如野花及不需要精心培养和浇水的草。总而言之,现在的景观设计正提倡使用本地生长的植物和地面覆盖物,这些植物美丽耐寒,基本上不需要施肥、除草剂、杀虫剂或浇水,可想而知,使用适当的乡土植物,会给我们节省一笔可观的绿化养护费用。
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状况和特征都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利用景观学中的数学公式可以合理分配场地。公式包括建筑物的预测使用空间、停车场、运动场,服务场地的面积等等,然后根据地形、资金和政治情况,进一步调整设计方案。
如果尺寸已经确定,就可以研究布局和周围环境了。一般情况下,方形布局比直线布局更为灵活,一块完整的地块要比几个零碎地块更为有利。与不适当的使用方法相比,适当的土地使用方法能提供一个更为优美的环境。
景观规划设计对于一个具有多项任务、多种用途的校园来说,规划,作为一个过程和结果,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至少它也可以防止功能不当、浪费、文化冲突、不合理和有悖常理的现象——既不恰当、不合算、不简洁、令人摸不着头绪的设计。例如:不合理的选取在当地气候和环境下不能生存的植物;装饰性路面由于坡度不均翘起和裂缝;绿色植被的位置不当,挡住了那些优美的风景。但只要合理规划,每一种缺陷都可以避免。
一个良好的植物景观设计,是园林中所不可或缺的。例如空间围合、把握景物视线;组成景物、增添景观色彩;表现景观季节、加强自然气氛;地形改造、装饰山水;覆盖地表、填充地表空隙。景观的可持续设计被定义为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包括如何尽可能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系统的自我再生能力,如何尽可能多地使被破坏的景观恢复其自然的再生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而进行最少设计,创造和谐自然的人工景观生态系统。固然大量研究者对可持续景观理论已作出巨大贡献,但是成功的可持续设计方法尚需在实践中探寻归纳概括。本文即探究植物景观可持续设计。
就物种的多样性而言,一个由复杂动植物和微生物所构成的生态群落,和复杂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与循环经过中所构成的生态系统,比只由单一物种和简单的生态过程构成的系统更具有其可持续性。当前园林绿化进程中经常可以看到,用单一粗陋的人工群落代替其复杂的自然生态群落,改造自然山野风光,在原有基础上以观赏性植物取而代之,名为美化城市,实际上这些做法都使得景观的可持续性大幅度下降。所以,在可持续设计过程中,除了满足人的观赏和使用目的的同时,尽量使人的干扰范围和强度达到最小化,这是景观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同时,我们所使用的植物材料与技术也应尽量避免对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物种和生态过程带来破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各国传统园林的风格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同样,我国古代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风景名胜中的植物景观,更富含文化内涵,植物个体人格化象征精神非常浓厚。因此,尊重当地文化至关重要。近年来,西方园林文化大量涌入,带来了新的景观形式,但在可持续设计中须注意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方不适合的设计,应结合实际出发,发扬传统,在此基础上进行。因此,在可持续设计中营造植物景观,对于如何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是至关重要的现实课题。
景观可持续设计在植物的选择上,应尽量保护与使用乡土植物。由于乡土植物造价低,长期与当地环境同步进化,所以能够与当地环境更好地融合,能够适应当地环境并且发挥其生态功能,其次,运用乡土植物能够更好地塑造该城市的特色。例如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环境的营造中,大量使用水稻和当地农作物种,和乡土野生植物(如杨树)为景观的基底,显现出其场地特色。这样做不仅节约成本,而且可以形成独特、经济、高产的校园特色景观。此外,在满足可持续景观功能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绿地面积,合理规划常绿、落叶植物以及乔木、灌木、草的栽植比例,尽可能提高绿化率。在植物色彩变化上,针对不同色彩植物,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合理搭配,使景观色彩与层次更丰富。
设计的实施,从图纸到用地布局,都只是整个设计过程的起点。规划形式的管理过程起着决定作用,使之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画面、状态和效能。某些类型的城市景观需要这种精心的维护。因此,为保证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其设计必须与管理结合。相关资料的获取与分析处理是形成可持续规划设计策略的关键,所以在规划设计前期需要综合考虑自然、人文方面的诸多因素及资料,分析问题的根源。同时,设计过程中注重创新与策略,设计的各个阶段成果也要进行审查、控制与协调。项目施工过程中也要进行技术监督工作,充分发挥管理规划作用,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作用。总之,城市中景观管理的作用必须是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多样性,以适应多种环境和需求。
2.主题酒吧的室内研究以成都某著名酒吧设计为例
11.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和案例分析以某某为例
20.浅谈射灯在护肤品展示空间中的应用借光的学问
摘要分析了近年来园林植物配置中存在的误区,结合园林植物配置的新内涵,提出了矫治策略,以为正确处理园林植物配置提供借鉴。
园林植物是园林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材料。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植物配置不再仅仅是利用植物来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它还包含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广的意义。植物配置概念已经从传统的强调视觉效果向强调视觉和生态的综合效果转化。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园林植物配置也要适合时代的需求,在配置时要注重视觉效果和生态效益。园林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园林工程的质量,也直接决定园林植物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园林植物配置不仅应遵循美学原理,注意园林植物花色、花期、花叶、树型的合理搭配,即重视园林植的景观功能,还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遵循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及对环境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科学配置,使各类植物各得其所,乔木、灌木、地被、攀援、岩生、水生,以及常绿、落叶、草本等植物共生共存,即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1-3]。
然而,目前在许多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的植物配置仍存在不少误区,并且有些误区正呈现出扩展蔓延之势。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总结了园林植物配置中常见误区,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我国土地辽阔,地势起伏,气候各异,既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花卉植物,也有高山花卉、沼泽花卉、水生花卉等,是许多名花异卉的故乡,也是世界上花卉树木种类和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正是由于我国辽阔的土地、变化的地形、丰富的种质资源使我国的花卉植物品种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分布,即使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域也使它们对外界条件的适应有一定的差异。
现在一些城市在搞绿化建设时,对本地的乡土树种不屑一顾,盲目引进推广外地园林植物,追求“高档次”,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造成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所以,进行绿化建设时一定要立足本地,在充分了解本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等自然条件的前提下,大力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大胆引进推广外地园林植物,这样既提高了本地绿化苗木的档次,也增加了本地的树木种质资源。矫治策略:因地制宜,科学配置,适地适树。
地球上多数自然群落不是由单一的植物区系组成,而是由多种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组合。进行园林绿化建设时,对园林植物的配置必须重视生物的多样性,如果植物种群单一,不仅在生态上贫乏,而且在景观上也单调。
20世纪末,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中刻意模仿国外园林某些风格而出现了过量“以草代木”的倾向,这样城市有限的绿地上大量被比较单一的草坪所覆盖,有些城市甚至出现大量伐树种草的现象,这种趋势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开展一系列对比试验发现,由乔木、灌木、草坪组成的植物群落,其释氧固碳、蒸腾吸热、减尘滞尘、抑菌杀菌、降低污染等生态效益是单一草坪的4~5倍[4-5]。从城市美化角度来说,复层结构应当成为植物造景的主旋律。进行植物配置时适当的疏林草地是可以的,这是在城市绿地布局中根据不同地段的合理利用,或是为了丰富城市的景观和适应城市景观变化的需要。但是如果以大面积的草坪点缀少量树木的种植结构作为主要模式来推广应用,就会在丧失“绿量”和生态效益的同时,仅仅得到大量雷同与单调的景观。
城市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是园林效益和价值的维护、延伸和扩大。养护管理期限内逐年投入资金的总和往往超过绿地工程施工阶段的投入。研究和计算表明,草坪绿地的养护管理与乔、灌、草组成的群落绿地的养护管理投入的比例是3∶1。单一草坪的大量存在,将会在城市绿化管理中形成新的沉重的负担。特别是草坪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所以对国内一些缺水城市,对单一的草坪进行建植时作出合理的决策。
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园林绿地,营造出能够发挥最佳综合效益的绿化空间,是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过度地建设以单一草坪为主体的绿地,是对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那种“伐木种草”的做法更是对城市中宝贵绿色资源的严重毁坏。所以,应从生态效益、美学价值、投入与产出及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全面评价和确定草坪建植的合理规模,尽可能重视生物的多样性,建成乔、灌、草结合的生态群落。矫治策略:重视生物多样性,注重乔、灌、草相结合。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近几年,在城市的绿化建设中流行广场色块风、木兰科植物风、大树进城风等,特别是大树进城风尤为盛行。在一些地方绿化中,移栽到城市中的大树数量已成为衡量绿化成绩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某市2004年春季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有20万棵胸径20 cm以上的大树进城,该市某学校也有200棵大树进校园。
当然,根据规划的需要,要想在短期内建成绿化景观,适当移栽一些大树是必需的。但是,过多使用大树,片面追求短期效应,势必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化建设时,一定要统筹兼顾,做好长远规划,在植物配置时更要从建立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来考虑,考虑其长远的生态效益、美学价值、投入与产出的比例[6]。矫治策略:统筹兼顾,做好长远规划。
一个景点绿化植物的配置应由景观设计根据设计景点的地形、地貌、设置的目的和功能来确定[7-8]。然而,一个设计任务下来,人们可能花很大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而往往把景点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民众也常常忽略绿化植物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它的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等最基本的要求。当然,这种“温饱型”植物配置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但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
目前,在大多数城市居住区内进行环境设计和植物配置时几乎无视人的需求。为了满足30%或更高的绿化率要求,小区内的道路、停车场的用地都被压到最低指标,像这样抠出来的用地被扩充为绿地,或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或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而所谓的绿地往往被理解为苗圃上简单地栽植几棵树,四周再用高绿篱一围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而下一步怎么管养往往被忽略。
档次高的小区,看起来绿地大,植物配置很有规模,实际上很难再找到一块儿童嬉戏玩耍的场地,老年人也被迫只能与年轻的情侣坐在一排。笔者认为只要设计师在设计之前仔细考虑一下绿化配置所产生的效益,那么在同样资金投入时,完全有可能既遵循美学原理,又遵循生态学原理,把绿色植物的配置由“温饱型”功能变成“小康型”甚至“富裕型”。总之,应以“拟自然”为基础,进而达到创造的环境胜于自然。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且形成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矫治策略:以人为本,师法自然,胜于自然。
设计师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本应根据该场所的环境特点、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因素来进行创作,在形式上,也应该是形式各异绝不可能雷同。然而,事实上,现在的景观设计特别是设计中的植物配置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出现这种现象,一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决策者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要求设计者模仿,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构思方案。反过来,设计者为了顺利通过设计方案,也千方百计去迎合他们先入为主的思路。二是设计时间短、费用低往往也是造成大量模仿抄袭的重要原因。大型绿化景观工程通常是政府的行为,如城市广场、综合性的公园、滨河绿化带等是属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施工都被限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特别是在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的植物配置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目前,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收费低廉,一般只是绿化工程造价的1%~3%,而一般项目的绿化工程只是作为建筑的配套工程,造价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准。但如果把绿化景观工程设计做细,景观设计师的劳动付出却是巨大的,小体量的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的小品设计、精心的植物配置,甚至场地装饰的方方面面都要花很多功夫,其工作量丝毫不比设计大型建筑少。在这种情况下,设计者模仿他人之作以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便不足为奇。三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因特网的普遍应用,也给设计趋于雷同提供了客观条件。成功作品的学习和模仿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绿化景观中植物配置越来越趋于雷同。
总之,必须正视这种现象,一方面希望职能部门进一步健全体制,防止对成功设计作品的模仿抄袭之风,并鼓励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因为创新是景观设计的生命力,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所以作为设计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融入设计。也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的作品。矫治策略:健全体制,鼓励创新。
本来在景观设计时,效果图只是展示设计效果的一种直观的辅助手段,然而现在多数效果图成为“医治”拙劣设计的“灵丹妙药”。也就是说,景观设计师不必去精心设计考虑,只要随意添上一些图片,拼凑做出一个看似精美的方案就可以了。因为外行的决策者(或业主)对天书般的平面图的精妙构想,并不感兴趣,但很容易被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帖帖优美的电脑动画配上美妙的轻音乐所打动。当人们苦苦期待着效果图上梦幻般的景象在现实中实现时,却发现场上已是另一般景象。而这种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可能还将会和工期冲突。所以,进行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时一定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而不能凭空想象,更不能天马行空,随意配置。矫治策略:注意实际,以图为辅。
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特别是对于植物配置来说,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从选苗到现场施工,设计师都必须置身于现场,才能更容易把握好植物配置及其他山、水、亭等周围环境的关系。但是,现在多数设计者和施工者分离,造成设计者设计完成之后就不再参与,而施工者也只管按图施工,即使出了问题也不是他们的责任。当然也有不少景观设计师有机会下工地,但他们缺乏主动性,而施工水平差的队伍也很少与设计人员沟通,最终往往造成设计与施工严重脱节,留下诸多遗憾。矫治策略: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
著名建筑大师赖特说过:“建筑像植物一样,从大地中生长出来,向着太阳。”这句名言同样也揭示了植物的自然形态和生长规律,对于生命而言,无论是可以运动的人,还是相对静止的植物都是遵循某种系统规律生存的生命体,而最美丽的生活状态无疑是自愿生活在适合环境中,人们所期望的建筑,是像植物一样呼吸的建筑,但另一方面却把活生生的植物变为扭曲的形态,不由得让人想起,是否创造过程就是为了改变而改变。从园林设计角度上讲,为了得到艺术效果,往往将植物作为建筑或者环境的附属品而进行修饰和改变,殊不知,这种层次上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植物的自然生长形态,如古典西方园林设计为了追求形式美的构成性,往往将植物规范成几何形;又如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为了追求植物的变化性,故意将植物进行剪裁,以上述2种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不同程度上的不正确使用,对植物的生存造成了破坏。矫治策略: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总之,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应在遵循生态学和美学原理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结合经济性、文化性、知识性等内容,扩大园林植物功能的内涵和外延,以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服务于人类。
[1]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花卉教研组-花卉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3] 朱克恭,严敖金.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 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5] 周本琳,鲁小珍.城市绿地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6] 南京林业学校.园林植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